全文预览

个别化专题小结—在小班区域活动中,对生活区材料投放的研究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6213KB

文档介绍
作探索。因此,我们在区域中投放的材料能唤起幼儿更多的相关经验,通过操作材料,使幼儿获得不同的体验。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第四、提供给孩子的材料需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只是放在哪里起到摆设的作用的话,没有孩子会感兴趣,也就没法达到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了。在角色游戏中,我们为孩子自制了衣橱和晾衣架,小班幼儿往往会将个别化融入到角色游戏中,于是我们在衣橱上贴了衣服的分类标签,在衣架旁贴了挂衣服的步骤图。让幼儿在叠衣裤之后能够整理衣橱或者将洗完的衣服挂起来。第五、提供的材料需要具有递进性。所谓的递进性,就是根据这一时间段我们的生活方面的主题目标是什么,然后对生活区的材料投放进行改进。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一定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我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喂小熊吃饭无人问津了,正好又到了“不怕冷”的主题,于是我就增加了更多的食物,立体的和平面的结合在一起,更创造了一个吃火锅的情景,果然,“和小熊一起吃火锅”增加了很多小朋友,比往常的热情还要高涨。总之,材料是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往往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急于求成,投放的材料或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或难度太大,幼儿玩不起来;亦或者是思路不够开阔,投放的材料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再是投放的材料脱离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缺乏相关的认知和操作经验,无法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小班上学期一学期的不断调整中,我发现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充分发挥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当然,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投放材料后,要注意观察材料的使用情况,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避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