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18KB

文档介绍
发展情况的反馈。通过观察和指导学生实验探究过程,获得学生探究学习效果的反馈。通过学生表达和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以及归纳概括与心脏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完成教学检测和学习效果评价。9.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本节课遵循概念教学的教学方法,基于实物观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事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方向的问题帮助学生依次建构一般概念、重要概念,深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观点。在教学主线上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应用理性思维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进行表达交流。在教学设计方面,本节课主线清晰、结构合理,学生动手和思维活动丰富,注重凸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问题串的设计贴合学生学情。教学主线上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部分—导入部分提出:倾听心脏的声音,并请学生总结心跳声音特点。小结部分指出:说明了心跳声音形成的结构基础,回扣了主题。暗线部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观察心脏灌流视频,引发疑问,提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有几个独立的空间?再引导学生基于观察灌流实验,大胆做出假设。通过解剖实验揭示心脏内部结构:学生总结心脏内部结构,回应假设,做出结论。当然,本节课也有些许遗憾。在解剖心脏时,笔者为了使得观察瓣膜较为明显,选择了从肺静脉和肺动脉解剖心脏的方法。但如能沿着灌流的两根血管:上腔静脉与肺静脉打开心脏,学生会更容易将心脏的内部结构与灌流路线结合起来,做出结论。笔者发现在某一小组同学进行展示的时候,使用剪刀在打开心脏左侧时,应该是从肺静脉剪开,学生在展示的时候误说成了下腔静脉。在此处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在解剖心脏后,教师在展示和讲解心脏结构时候,教师使用了板图和PPT同步进行的策略。这样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能使用PPT进行讲解,使用板图进行检测,效果更为良好。此外,板书画图时,所画板图布局略大,导致美观度上有所欠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