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Р3.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Р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不断完善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Р4.在教学改革上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实施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一步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进行教学制度创新,探索应用型人才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Р5.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Р确立“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学科促专业的建设思路。形成以重点学科为基础,特色专业为突破口,精品课程为抓手的专业建设途径。加强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使本专业的教研、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更为紧密,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和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Р6.在专业实践条件建设上Р完善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建立中小企业顶岗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保证。加强专业实训室及本专业相关实训室的建设,通过优化组合、整合和更新,为本专业学生在实训、课程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电子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Р(三)建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