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新变化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23KB

文档介绍
持1991-2006年平均增长率和平均就业弹性为预测的中位值,分别高出半个标准差为高位值,分别低半个标准差为低位值,我们可以相应地得到九种非农部门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的组合,并可以据此计算出不同的非农就业增长水平。因此,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没有出现巨大波动的话,就业增长以低增长、低弹性的组合为下限,以高增长、高弹性的组合为上限。需要指出的是,对就业需求的预测需要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特点为基础,即从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的产业部门看,中国尚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农业部门难以创造新增的就业需求;从经济活动的城乡分布看,农村地区也创造着非农就业机会,忽视农村地区的就业创造能力,会低估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三、劳动力短缺已经开始显现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开始转变。首先,从数量关系看,劳动力短缺开始出现。2003年春季开始,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招工难的情况,随后,这种现象在更大范围内蔓延,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部分内陆省份,有些还是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所涉及的对象也从技术工人逐渐波及普通工人。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转变,企业开始从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工作条件等多个方面作出调整,以吸引劳动力。从价格关系看,劳动力的成本一改以前持续数年保持稳定的局面,开始上升。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考察,近年来,工资水平上涨的现象的确存在。根据来自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3~2006年到本村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由781元增加到953元,增长22.0%。与上年相比,2004年农民工人均月工资增长2.8%,2005年增长6.5%,2006年增长11.5%,增速逐年加快。另一项来自于劳动部的调查资料也显示,2006年被调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226元/月,比2005年增加181元,增长17.3%。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