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有时候因为角色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者可能会做出言行不一的举动,而这些交往都是无效的交往。交往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必须剔除这些虚假的成分,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建立在真实、真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与生活融为一体,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的现象,从而引导人过美好的生活、善的生活。作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教育者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色彩,密切关注日常生活,真正把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不断从现实的生活中挖掘、筛选出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容,从根本上加强生活基础性和生活境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建基于生活世界之上。加强沟通,与学生平等对话。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在平等对话上的双向互动,所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沟通的艺术性,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语言沟通,更要重视心灵沟通。教育者应该通过沟通,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走近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他们在思想道德上健康发展。受教育者也应通过沟通,改变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看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沟通、对话、平等、探讨”的双向平等互动的关系。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师生的桥梁,真正迗到沟通、理解、信任之风。【参考文献】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93.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9.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