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师生共建的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所担任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在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理解了师生之间的这种共建关系的重要,但在作为“指导者”的角色把握上,却由于自身没有相关方面的指导策略和方法,不知道如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产生无力感,无法与学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第一,学会创造性的反思。反思是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想找到有效的教学和指导策略,教师只能在反思中通过总结课堂的教学实际,逐步找到实施综合课程的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写“课后反思日记”,针对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及自己所采取教学策略进行反思,针对某一具体的授课环节寻找有效指导的方法,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实施。通过这样的不断反思与实践,教师会具有一个更加开放和合理的思维系统,在动态的发展中逐步找到驾驭课堂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第二,寻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强调有针对性的指导,即教师与某个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并邀请专家深入自己的教学实际,到学校中听课,课后共同研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反复的研究与实践中,教师可以找到有效指导的策略,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研究的过程,从而构建真正的师生共同体。总而言之,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课程实施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在综合课程的实施中找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推进综合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