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述《血证论》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凡属于气逆的血证,则以降逆为主。他说:“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平复。”降逆之法,虽为吐血而设,但咳血、咯血等上部出血,一般都可应用,所以他说:“吐衄必降气”、“止血之法虽多,而总莫先于降气。”至于气盛的血证则应以泻实为主,“气盛即火盛”,泻其实即泻其火,火不上炎,则血不妄行,他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治吐血的主方,因为大黄不但能够损阳和阴,而且还有推陈致新的功用。Р气虚不能统摄的血证,则应用补气的方法,而补气法又有补虚与升陷之不同。补虚则以培补脾肾为主。他说:“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他之所以这样重视脾肾,正是为了培补元气先天后天的两个根本。元气一充,则血得统摄而自止。补脾如归脾汤,补肾如断红丸,大虚亦可用十全大补丸。升陷法是升陷元气为主。元气下陷,血随气下而造成下部出血者适用此法。他说:“崩中虽是血病,而实则因气虚也。气下陷则水随而泻,水为血之侣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宜服补气之药以升其水,水生则血升矣,补中益气治之。”临床实践证明:脾不统血的血证,上下部出血的病变都可出现;气虚下陷的血证,则多见于下窍出血。Р 2.治疗措施Р 他在治疗血证的具体措施上,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气四个步骤。他认为出血证,特别是大出血时,往往气随血脱,情势危急,“此时血之原委,不暇究治,唯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以后则急需祛瘀,因其离经未出之血,已失去生理作用而成瘀血,若不及早祛除,日久就会变证百出,如发热、痨瘵、疲瘕、刺痛等等。为了消除后患,所以他以消瘀为第二法。血止瘀消之后,还须继续注意气的运行状态。促其安谧宁静,防其复发。他说:“其血复潮动而吐者,乃血不安其经常故也。必用宁血之法,使血得安乃愈。”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出血以后,往往出现阴虚症状,阴虚则阳无依附,久之阳气亦虚,后收功之法。以上是他所说治血证的四大纲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