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期望效用理论浅述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33KB

文档介绍
择了D选项,这表明0.11U(1,000,000)Eu(B),那么在这个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共同的值对于原不等式依然成立。抛开人们行为上的选择偏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独立性的公理之所以被违背还在于它忽略了商品间的互补性或替代性。比如对于一台任天堂3ds游戏掌机和一台索尼PSVita游戏掌机,笔者更偏好前者,但如果对于一台3ds加五盘PSVita游戏卡带的组合与一台PSVita加五盘同样的PSVita游戏卡带的组合,笔者肯定更偏好后者。 EU理论的另一争论点在于其假定决策者具有完全理性。在面临不确定环境时,决策者能够通过其掌握的信息,分析出每种可能的结果并计算出相应的概率。然而,在现实环境中,决策者受到自身心智的限制而很难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环境下设想出各种行为后果,更缺乏对客观概率的估计能力。现实生活中,信息的搜集本身就具有高昂的成本,意图掌握完整的信息本身就是不理性的。此外,经济学家(Kahneman&Tversky 1979)还发现,当行为人同时面对两件对其财富产生损益的事件时,人们会单独衡量每一事件,并认为收益的重要性远远低于损失Р――哪怕两件事情的组合会增加他们的总财富。有鉴于此,Kahneman和Tversky(1979)用价值函数去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将效用函数里唯一的自变量――财富,分解为收益与损失两个自变量,并使用主观决策权重去替代客观概率。Р 简言之,正如EU理论的批判者所说,现代主流经济学将行为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建立在期望效用理论之上,但大量的行为或选择悖论却证明建立在数理逻辑上的先验假设与现实中的行为人选择并不一致。但是,从经济学发展的脉络来看,期望效用理论的产生促成了金融学理论特别是资产定价和证券组合选择的大跨越。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传统金融学说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被不断地修正与扩展以解释不完全信息及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真实市场行为。Р 注释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