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整理笔记)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63KB

文档介绍
方式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Р(3)照看环境。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习性学理论既强调婴儿对父母的影响,同时又强调父母对婴儿的影响。按照鲍尔毕的观点,婴儿与成人的行为最终趋向于同步。每一个成员的出现和行为,都是引起另一个人的固定行为模式的信号刺激。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另一个人以某种方式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儿童的期望是他的“内部工作模式”(对于外部世界、依恋对象和自我的内部反映)的一部分。这些模式能帮助儿童解释和评价新的情境,然后选择一种行为,比如游戏或寻找依恋对象以获得安慰。当成人不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不快甚至愤怒。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的正常互动,受到照看环境的制约。这里的照看环境,主要指母亲在家庭中照看儿童,直到儿童独立活动。随着妇女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新的照看环境不断出现,如入托、请保姆或委托亲友照看等,导致照看人和照看形式的多样化,这种所谓的多样化也就意味着“母性分离”。在早期的研究中,认为母性分离具有破坏性结果。现在的研究则表明,即使在育婴机构中成长的婴儿,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照看人和刺激丰富的环境,儿童的认知和社会能力一般不会受到伤害。哈维斯(C.Howes)1990年提出,“一个高品质的托儿环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照顾者与儿童的比例要合理(每个成人分别负责照顾1—3个婴儿,1—4个幼儿或1—8个学前儿童);(2)照顾者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能满足婴儿引入注意的需求;(3)工作人员离职的情况要少,儿童对新的成人伙伴才能熟悉而觉得舒服;(4)游戏与活动要能适合儿童的年龄;(5)工作人员愿意(最好是渴望)将儿童的各种发展情况告诉父母。”Р(三)同件的相互作用Р儿童不仅与父母(家庭)进行社会交往,而且也需要与同件进行社会交往。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相互平行的、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