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信心的丧失;课外练笔懒散,有的几乎不动笔;上交作文拖拉,作文态度不够认真等。作文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吐,是一种基于表达需要的极具诱惑力的创造性活动。学生作文兴趣的缺乏,主要是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忽视造成的。具体表现为:(1)命题中的“无我”现象普遍存在老师命题往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题目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对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等生活题材进行深挖掘,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很多题目学生往往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如《暑假见闻》、《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的老师》等等,这样的题目,学生怎么会不反感呢?作文课是教师命题,学生“遵命”而写,这种命令式的命题作文方式普遍让学生反感。作文命题如果不好好研究学生,如果不能激起学生主动表达的强烈愿望,那么,任何的指导都是无意义的。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学生作文要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时为事为国为民,把“利他”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传统,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强调“利他”,作文中就看不到自我,文中无我,个性得不到张扬,自我得不得宣泄,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消减了。在作文教学中,充斥的是判断句式或陈述句式的作文题,如《毁树容易种树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墨者黑》和话题作文“诚信”等(以上为高考题)、《坚持就是胜利》、《逆境出人才》、《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严于解剖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写作内容、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观念灌输和思想教育的色彩,根本没有给学生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各抒己见的余地。学生这类题目写得越多,就越是成了别人思想的“堆砌中心”,作文也就成了“没有人、没有心”的“非我”作品。近几年,高考命题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题型上已经以开放性更强的话题作文为主,并努力把学生自我摆到作文中去,如2004年高考作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