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掌握呼吸的方法等),而应将重点转移到具体怎么锻炼的“方法”类教学。比如:耐久跑该跑多久或多长(时间或距离)、跑多快(速度及强度)、如何检测是否达到锻炼的目的(心率监测及靶心率的计算)、标准体重如何测算(计算标准体重及定期监测)、除了选择耐久跑还可以选择哪些项目进行锻炼(锻炼形式的多样化)、锻炼前后的注意事项(如热身与放松活动、休息与营养等)、周期锻炼计划该如何制定等。相同的例子还有,以“上肢力量的锻炼方法”为内容,选择掷实心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为教材,教学中所要传授给学生的就是综合的“上肢力量的锻炼方法”,而不是某种教材(如掷实心球)本身的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学中,如果我们的视角发生了这样的改变,体育课堂教学的功能也就得到了扩充,“学会锻炼、学会学习”就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有载体的有效行动。Р 综上所述,将“锻炼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善于分析各种运动项目(教材)内含着何种价值,在此基础上,方能合理地选择教材为“目标与内容”所用。其次,将“锻炼方法”作为内容,要在教学中明确以下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锻炼目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策略(锻炼方法与手段)、运用这些策略有什么具体的要求(锻炼要求)。通过数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正制定出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并懂得如何监控锻炼。Р 参考文献: Р [1]钟启泉,崔允漷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Р [2]百度百科.方法[Z]. http://baike./view/169819.htm . Р [3]毛振明.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报告[R].http://blog./s/blog_5eb6b9e001010m3m.html. Р [4]祝芳,樊江波.水平五羽毛球模块2“判断与移动”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