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的态度)Р实践:“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和实践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与孔子“力行”不同的是,除道德实践外,还注重生产、军事、科技实践。Р量力: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Р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Р生平:孟子,鲁国人,“孟母三迁”“断杼教子“。Р政治主张:施行“仁政”——教育。Р“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拥有者。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要主意民心向背,尊重民意,收取民心。Р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政治手段,而是教育。Р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Р(一)性善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Р(二)性善论揭示的理论问题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Р性善论还包含了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我固有之”Р的仁义礼智归根结底是人类学学习的结果。Р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还揭示了人之“故”(所以然)。Р三、论教育作用与目的Р教育作用: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我固有之”的实则是仁义礼智的可能性——善端,教育扩充人固有的善端。Р教育目的:“明人伦”。Р(1)“人伦”:即“人道”,指的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对关系。Р(2)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以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Р论理想人格——“大丈夫”Р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浩然之气”。Р如何实现大丈夫,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Р持志养气:一个人有了志向和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Р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Р存心养性:存养和扩充善端。Р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到更到家。Р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