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经济体制认识的落后和思想的僵化。新制度理论认为。经济体制并非是运行于“真空”之中,经济体制的运行是需要成本的。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需要成本,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的成本孰高孰低。Р1.经济学的常识Р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国民经济计划要成为科学的计划,必须具备计划编制所必需要的三种基本信息,亦即Р(1)每一种资源对每一种产品的边际生产率Р事实表明,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千差万别,要充分掌握这三种信息,不仅没有技术上的可能性,即便技术上可能,其成本也会大大超过因计划科学性的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增量,进而使得提高计划科学性的尝试变得毫无经济意义,其结果必然是计划作流于形式,资源配置只能靠权利部门和上级首长怕脑袋凭关系办事,而国民经济和农业的科学管理自然也就成为空谈。Р(2)有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上的边际生产率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依靠的是供求价格机制,由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信号不仅能更真实地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体现了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需求。因此,在微观主体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情况下,利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不仅节约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昂的信息成本,而且市场机制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增进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促进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Р(3)消费者爱好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重视发挥公有制的主导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一大二公”的公有制模式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而且由于农业集体组织中难以克服的“搭便车”等问题,使得这一制度模式不仅不利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公平目标的实现和广大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