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30]如此低廉的劳动回报,恐怕不能完全解释为热爱教育事业,自觉自愿地为贫困学生尽义务。子曰:“有教无类。”[31]完全打破了接受教育的贵族垄断,排除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限制,将生源范围最大限度地扩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不仅造就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也造就了灿烂的百家争鸣,同时完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Р Р注释:Р Р[1]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85页。Р Р[2]《国语?齐语》。Р Р[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页。Р Р[4]《墨子?亲士》。Р Р[5]《论衡?效力篇》。Р Р[6]《墨子?尚贤》。Р Р[7]《礼记?王制》。Р Р[8]《论语?卫灵公》。Р Р[9]《左传?哀公十一年》。Р Р[10]《论语?子张》。Р Р[11]《史记?孔子世家》。Р Р[12]《史记?周本纪》。Р Р[13]《史记?礼书》。Р Р[14]《汉书?艺文志》Р Р[15]《史记?儒林列传》。Р Р[16]《左传?宣公十二年》。Р Р[17]《左传?襄公三十年》。Р Р[18]《淮南子?要略训》。Р Р[19]《论语?微子》。Р Р[20]《礼记?礼运》。Р Р[2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页。Р Р[22]许倬云:《东周到秦汉:国家形态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Р Р[23]《国语?齐语》Р Р[24]《论语?雍也》。Р Р[25]《论语?子罕》。Р Р[26]《荀子?非十二子》。Р Р[27]《史记?李斯列传》。Р Р[28]《史记?李斯列传》。Р Р[29]《论语?卫灵公》。Р Р[30]《论语?述而》。Р Р[31]《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