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问题。Р于是, 我对萱说:“幼儿园的面条可香了, 你先吃一口, 尝一尝, 老师奖励给你红红的糯米饭。”萱一听, 有米饭吃, 情绪好了一些, 顺势我又说:“面条里有青菜有肉丝, 有营养又好吃, 妈妈在出差在厦门也会吃面条呢!”萱听到了关于妈妈的事情, 对面条产生了一些好感。又尝了几口下去, 觉得面条的味道也还不错, 于是开始大口吃面条了。Р孩子在家中养成的习惯是日积月累的, 要改变没有那么快, 所以作为老师, 可以从点滴改变开始, 吃的少的宝宝可以先少盛一些饭菜, 逐步的加量, 给孩子在园生活增加自信, 日积月累下来, 相信孩子们都会适应集体生活的。Р案例三——及时有效的沟通Р(第三周的某天。) 离园时, 教室门口聚满了家长, 教室里的我们还在分享快乐的幼儿园生活。适应期的这段时间里, 每天我们有意识地用手机拍下了孩子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场景, 并将其制成了幻灯片, 在离园前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时候, 家长已经等在教室门口了, 萱一回头看到了窗口等待的妈妈, “妈妈快看, 那是我!”萱看到自己的形象兴奋无比。“宝宝在幼儿园真能干, 会排队, 会做操。”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Р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 也是我们解决分离焦虑的一种办法, 除了给孩子们看自己的照片, 我们也将孩子在园的照片、视频通过微信分享到家长微信群, 让父母了解到孩子们在园情况。离园后, 萱的妈妈也积极的配合我们幼儿园的活动与萱聊在园的一些事情, 妈妈表扬了萱在园表现, 同时也告诉萱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妈妈, 和自己的妈妈一样, 进一步让萱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经过三个礼拜的活动, 萱学到了小兵操, 画了爸爸的胡子, 还会唱小牙刷的儿歌, 萱的妈妈反馈给我们萱在家中也渐渐的愿意分享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还能说出很多小朋友的名字呢!对于每天来幼儿园也由不情愿、分不开, 慢慢的改变到愿意来、爱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