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的经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尝试探究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Р(三)对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Р在教材中,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属于第一课时内容,在种子结构后即作为一个知识点呈现。笔者考虑到种子的萌发是内外因同时满足的结果,为了保证探究的完整性,特将探究种子萌发内在条件作为课外活动请学生提前完成,第二课时再交流结果。这个设计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也让学生更直接地去体验种子的萌发过程。当课上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的种植方法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去分析成败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种子萌发所需的外在条件作出假设就更有切实的依据。本课的重点是设计探究的实验计划,而如果仅有设计,终究有点纸上谈兵,并且使整堂课的内容显得不够完整。因此,在讨论完实验计划后,请兴趣小组将所做的实验过程、结果加以汇报,以此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既使得课堂内容完整,又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让人信服。Р(四)通过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Р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科学探究均是初中生物学习中重要的知识点,在各项测验中,这两方面知识也是出现率很高的考点。本堂课的教学,一方面能进一步训练学生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另一方面又能巩固与种子结构以及种子萌发条件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探究中不太会设定单一变量;会认为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芽;光、土壤等因素是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计划的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对种子萌发有了直观的感受,更正了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如: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豆芽的食用部分主要是由胚轴发育而来;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以此在测试中提高相应考点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