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8KB

文档介绍
当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教材呈现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乘法:Р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后发现,连加算式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遇到加数多的时候会比较麻烦,由此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升华。Р Р 学生在计算中理解了算理,知道了乘法结果的由来,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得到的结果。通过学生“数一数”、“摆一摆”、“算一算”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了乘法的意义。Р 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往往不止一种,所以我经常会在解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让他们在练习比较中感受解题的多样性,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Р Р 对于这道题目中的第二题,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Р(一)1.4×4×4 (二)4×4×1.4Р =5.6×4 =16×1.4Р =22.4(元) =22.4(元)Р 但是要说明白算理,把思考过程说清楚。Р 四、注重分层次练习,提高计算能力Р 小学数学的主要学习重点就是计算,在每册书中的计算比重都很大。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可以设计层次不一样的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并且提高。Р比如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熟悉了整数、小树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Р 这是学生刚学习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后进行基础练习,适合每位学生。里面包含了所有的运算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组练习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Р为了体现不同的练习层次,接着出现下面的题目:Р 分小组完成,并且小组讨论其中发现了哪些计算规律。再利用这些计算规律,自己出题,让小组同学完成,真正地做到了一举三得。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