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多元文化视角的乐器文化因素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24KB

文档介绍
”,传入中国后,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赋予了其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成为千古绝唱。在当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考级制度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对于钢琴、小提琴这些欧洲乐器的认同和发展程度。Р 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从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音乐中吸取灵感创造出一种静止、无发展、沉思的适合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管弦乐《大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十九世纪初的莱佛士起先后有几代西方音乐家对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进行研究,使得甘美兰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Р{23} Р 俄国人德米特里?卡林?穴Dmitri Kalinin?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世界音乐中心”由日本驻莫斯科大使馆赞助向日本音乐家学习日本音乐与日本筝(Koto?雪的演奏,他不仅曾为日本乐器创作了日本风格的作品,而且于2003年9月25日晚在天津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三国演绎中日传统音乐――中、日、俄音乐家联袂演出”音乐会,在中国二胡、琵琶及日本尺八的伴奏下,他依照日本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穴铺毛毯、筝触地、脱鞋跪坐?雪演奏了三首乐曲,均用日语边弹边唱。令人称道的是一位俄罗斯人居然把日本筝和歌谣弹唱得如此地道。此举突破了单一的欧洲-苏联音乐教育模式,批判“单一进化论”和“欧洲文化中心论”,拓展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此现象或许可以作为“它山之石”,以平等的目光与身份进入世界音乐平台,突破单一模式,使乐器使用更加多元化。{24} Р 亚洲之间的国家自古以来交往甚多,以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为例。日本是一个不长于乐器的国家,其乐器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或经由我国传入印度、西亚等国的乐器。田边尚雄在《日本音乐史》中称:“在原始民族中,有广泛使用乐器的民族;也有极少使用乐器的民族,而其代之的是有着丰富的、旋律自由的民谣。我们把前者称着为长于乐器的民族,把后者称着长于声乐的民族。古代中国和埃及等国属前者,日本属后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