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彝族文化——“三月会”对牟定县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47KB

文档介绍
旧社会,无论“左脚舞”、“夜曲”还是“白话腔”,内容主要是反映彝族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表达了对平等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Р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彝家山村的俱乐部、文化室和业余文艺演出队,为民族文艺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解放初期到60年代末,彝族群众的文艺演出,吸收了很多云南花灯的成分,间或揉和进汉族的演唱艺术。但是,当时的民族民间艺人,大多不识汉字,有的连汉话都讲不好,其他民族的文艺精华难于吸收进彝族的文化创作中来。随着演唱技艺的日益提高,他们也试图摸索创新。一些热心的民间艺人便尝试着用彝族的山歌、左脚调等作为演出的音乐素材,把彝族的语言艺术、语言风格吸收到舞台演出中来,逐步成了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从被人们誉为文艺之乡的蟠猫乡大古岩村不同时期的演出中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进程。如由当地彝族农民普清云创作的《合作化道路放光芒》、《西瓜与芝麻》、《老两口逛桃园坝》等,较为集中的用彝族民间艺术形式来反映彝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使人耳目一新。Р数百年来,“三月会”和“左脚舞”同脉同存,相依相存,共同孕育了左脚舞文化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奇葩,数有“千年跳一脚,百年赶一会”之说,每年的农历三月的“三月会”,牟定县城内商贾云集,商贸活跃,左脚舞通宵达旦。Р每年的“三月会”上,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弦子,在赶会的大街两旁,到处是出售龙头四弦月琴的摊子。有的龙头弦子雕刻非常精致,那束红绸的龙头活灵活现,弦子平面上刻着各种图案彩雕,五光十色,鲜艳夺目。Р牟定的彝族人民同音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弦子是特别喜爱。无论是农事耕作、进山砍柴,还是谈情说爱之时,他们都离不开弦子。彝族人民中流传着一句话:“弦子上有感情”。这句话不假,很多彝族青年男女都是以弦声为媒结成美妙姻缘,成为终身伴侣的,正像一首民歌中所唱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