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文化的影响论文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95KB

文档介绍
姻习惯是同宗不婚。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女性只能远嫁他乡。可是他乡与故乡为高山大川所阻碍。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解放前的彝族妇女足不出户,整日在家劳作。故有“妇女行走不离屋檐前后,头发长,见识短”之谚语。不同宗族的青年男女根本无接触的机会。要想自己寻得意中人谈何容易!由此,婚姻的实现,只有寄托于那些外出的彝族男子身上。靠他们在走亲串寨时发现某家女子尚未出嫁。估量自家寨子某户未婚小伙子与之匹配后,便商议着两家可否成为姻亲。媒人由此而产生。彝族称为“虎呷”。此时,主人家便要了解对方是否为同家支、同等级等。经过一番了解之后,可以便答应下来。媒人回本寨。将次信息传递于男方父母。男方父母根据媒人提供的情况,并凭自己的阅历作出决断。如认为可以,便派可靠之人随媒人至女方提亲。彝族称“五惹木”。一但“五惹木”之后,标志两家姻亲的建立。双方以此为契机相互往来。增进彼此的了解,进而双方满意便发展为举办婚礼。如双方或某一方认为不妥,也不可解除婚约。因地理环境导致的此种婚姻形式,青年男女间的接触无时间、空间保证,不便相互了解,感情基础也就无法建立。这样青年男女只有听凭媒人之言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由此而生。正因为如此,解放前,大多彝族青年女子一俟结婚,便失去欢颜。她们明白,结婚意味着离开亲生父母,离开养育她的故乡,离开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和邻里伙伴;而到一个陌生的家庭,陌生的地方,与一个陌生的男人生活。路途漫漫,前途难卜,何时能返故乡?凡此等等,结婚如同生离死别,产生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妈妈的女儿》是很自然的了。由此可见,包办婚姻在相当程度上为地理环境使然。四、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彝族地区教育是彝族文化的构成要素。而凉山自然地理环境是彝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凉山彝族教育问题便与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具体说来,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教育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