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体系的建议。Р 4.2.1要明确教学质量与监控的关系。在学校工作中,教学质量与监控始终是教学管理工作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监控是一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目的。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级制评价的情况下,必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和方式,淡化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界线,树立全员质量监控的观念,使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消除对立,形成共识。充分发挥师生在监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监控的作用从单纯的监督、检查、评价向导向、激励、改进的方向发展。Р 4.2.2应准确把握监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应进一步探讨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有关教学思路设计方面的指标引人监控体系,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每个主讲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应用某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式。Р 4.2.3在监控中应注意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量方法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有其弊端:一是对共性的评价限制了教师不同个性、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评价标准和权重的确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三是表格化的评价观察不到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事实,量化的评价结果缺乏对教师课堂教学本质上、深层次的指导。因此,仅按评价结果来判断教学质量的优劣也不妥当。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克认为,评价者在评价中应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来换取评价中的有效性。而评价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法的应用。近年来,教学监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强调监控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在评价方法上,则注重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强调定性方法在监控结果中的运用,因为定性方法更有利于明确地肯定成绩,说明问题,指出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