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提出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纲领。Р在“学术中心课程”里,“学术”指的是: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学术中心课程的特点:Р学术性:可教性,学术最有利于教学,最具有教学的价值;Р专门性:体现学术领域的内在逻辑;Р结构性:学科结构包括:1)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Р提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注重学科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主张“发现学习”。Р实践性课程Р1969-1983,施瓦布发表了4篇文章(张,20),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要素组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和学习情境更为重要,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Р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由课程集体协商);Р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Р追求“实践旨趣”,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但缺乏自我反思。Р概念重建主义Р1995年美国的派纳出版了《理解课程》提出,美国的课程领域自70年代起开始“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对传统实证主义课程理论的批评:Р过分追求客观性;Р受技术理性的支配;Р维持保守的价值观念。Р概念重建主义的两种理论倾向:Р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个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发展;“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活生生的经验(lived experiences);个体是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者,而主要不是接受者;个体通过对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Р批评课程论,追求“解放旨趣”。课程是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其构成因素上行动与反思。课程就是行动与反思的统一,不只是一套要实施的计划。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课程创造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权力分配。Р课程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技术旨趣——实践旨趣——解放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