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戏曲表演“程式”的双重性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02KB

文档介绍
一个人都可以拿起扇子就可以使用,但在戏曲舞台上因为人物的不同它的使用方法也就不同。前辈艺人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使用扇子的理论,通俗而易懂。“文??胸,武??肚,不文不武??胯骨。道??领,女??鬓,老年之人??胡须,盲目之人??眼睛”。通过对文字的领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是同一个程式在不同行当中的使用。与此相反,在同一个行当中对不同程式的使用,刻画出的人物性格也不一样。花脸是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性格偏激,气质异常的人物,或是粗犷豪迈,或是阴险凶残,或是刚烈耿直,或是鲁莽诚朴。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的又称“架子花脸”,则重于念白和表演。如《长坂坡》中的张飞,《失街亭》中的马谡,他们主要以念和做来表现任务的内心活动。架子花脸有时也需有唱功的基础。如《连环套》中的窦乐敦,前半部“坐寨”重唱工,而“盗御马”是工架与唱工并重,最后“拜山”则又是念白与工架、表演并重。同样,以武功为主的又称“武花脸”。武花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把子、工架见长的,如《金沙滩》中的杨七郎,《四平山》中的李元霸,《嘉兴府》中的鲍自安。这些角色都是通过把子功来反映他们的武功盖世,武艺高强。另一类是以跌扑摔打为主的,多扮演交战双方的下手或战败的一方,须摔Р“抢背”或“锞子”等技巧,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打瓜园》中的郑子明,《挑华车》中的黑风利等,他们都须要用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Р 戏曲中的表演程式是死的,当你只有合理的运用在人物的身上他才显现出内容。同时他又是演员刻画人物的基础,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演员就无法去创千人物,去塑造人物的性格。程式既是演员创作的手段,又是演员的基本功。它既有程式性,又有灵活性。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它,运用它,才能使戏曲表演的程式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戏曲表演程式双重性的内涵所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