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探析中国志愿者激励管理的论文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能够降低, 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将会更好地促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另外, 志愿者激励还可从志愿服务本身入手。 1959 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理论, 该理论认为使员工真正感到满意的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 称为“激励因素”, 而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⑦由此可见, 要有效地激励一个人应该注重激励因素,也就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对志愿者来说, 让他们感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成就感、个人的自我成长、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够满足他们参加活动的需要, 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3.4 完善的法律保障也是激励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 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 也是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 只有部分省市出台了地区性法规。为了我国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 必须加快志愿者的相关立法的进度, 通过相关立法来保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另外, 在相关立法未颁布的情况下, 若有条件, 活动组织者可考虑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以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发生意外, 导致财物损失及人身伤害时, 可获一定的赔偿。 3.5 注意奖励与惩罚的运用严格来说, 激励是包括奖励与惩罚的, 但对于不求回报的志愿者进行惩罚、批评, 似乎在情理上不易被接受。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 要求管理者需注意结合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激励措施, 如果有惩罚性的措施也应从帮助志愿者自我改进和成长的角度出发,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3.6 引导志愿者进行自我激励除了外在的激励, 也要重视引导志愿者自我激励。活动管理者可通过引导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体会个体自我成长、获取经验、提高能力、认识新朋友、获得成就感等方面的收获, 以取得满足感。并使这些在活动中取得的收获成为志愿者内在的自愿参加各种活动的因素。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