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探讨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4KB

文档介绍
他心理治疗范式不同, 叙事治疗的运用模式与操作技巧更为灵活与多样, 呈现出助人工作的艺术化特点。在当今社会资讯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我国社会工作者将叙事治疗应用于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尝试中拓展着其应用形式和操作技巧,丰富了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一)隐喻故事的应用问题外化与重构技巧是叙事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技巧, 使用隐喻命名问题、改写故事架构可以实现将问题与个体之间形成分离、避免案主直面问题时产生的阻抗心理。隐喻是透过言说另一事物来替代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可以让案主将难以直接说出或面对的人、事或情境轻松地自我表达, 保证了治疗谈话中交流的畅通。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自身问题的隐喻外化接受性都显示出非常好的效果, 如一个被诊断为多动症、喜欢骑车的六岁男孩, 在工作者的启发下, 将多动症引起的各种失控行为与自己的关系比喻为没带刹车的自行车, 并顺利地一起探讨如何确保每天出门时刹车都正常工作的各种措施, 且在生活中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协助――在出现失控行为之前有人可以提醒他“启动刹车应急预案”。孩子与环境的游戏式互动避免了多动症这一问题标签化给孩子可能带来的负面暗示效应, 同时处理问题过程也成为让孩子与人际环境产生良性互动的正向成长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隐喻叙事治疗干预, 教师和家长反馈孩子在校和家庭中失控行为明显减少, 评价其自控意识和能力也有显著提升。问题的表述即反应个体内在的态度与行动目标。在如何协助青少年选择最适合的个人问题隐喻时,迈克尔? 怀特指出协助孩子设定个人决定时通常会优先选择申述比喻而避免竞争性比喻的使用, 如想要解决失控行为的孩子可能会说“消灭他们”、“教育他们”等竞争性比喻。就上面的儿童个案而言, 治疗师可以引导将治疗的重点放在不是消灭问题而是“重新获得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己决定是否带刹车)正向努力目标,赋予孩子应对自身问题的更多主动性与力量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