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了学生蒙混过关之路,因为学生没读过相应的书就不可能填出后面两空,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在自己读过的书中搜寻最佳答案,也就引导并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面的目的便可实现。例:选词填空:呼吁呼喊⑴看到幼龟已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赶紧大声( )抢救幼龟。⑵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新闻媒体( )各界人士捐款救灾。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题目中的词语是一个不多也不少,刚刚对号入座。此类题第一句学生会认真比照,作出选择,但剩下的一个几乎不用思考, 将其照抄填入。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的答题习惯。此类题可多设几个词语,让题目的答案不再唯一而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命题应倡导多元、开放。例:阅读短文并完成后面的问题。短文大意为:美国一位女教师让学生画出自己想感谢的东西。结果小道格拉斯画的是一只手,一只老师的手。因为老师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给了他温暖。所以他要感谢这只手。题目: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想好之后把它画在下面的方框中。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其编制意图是什么呢?难道是想考查一下学生的绘画能力?如果真是那样,这样的题应该出现在美术试卷上,而不应该出现在语文试卷上。如果改为: “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为什么样这样画呢?想好之后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下。”这样一来,考查的对象就不是学生的绘画能力了,而变成了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像这样的开放性试题才识我们所需要的,才能真正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总之,小学语文试题的命制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体现工具性、人文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使原本静止呆板的试卷成为学生与知识对话、心灵体验、情感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