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 19.2% ,居第 2位,女性:男性为 2:1, 发病高峰年龄在 45 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50% 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6)【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脑膜瘤, 在未增强的 CT 扫描中, 呈现孤立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病变。其基底较宽, 密度均匀一致, 边缘清晰, 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后可见肿瘤明显增强,可见脑膜尾征。与星形细胞瘤鉴别: 前者 CT 平扫肿瘤呈略高密度影, 广基底附着于颅骨内板,瘤周有水肿;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组织受压,中线结构偏移。后者 CT 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影, 边界不清, 瘤周有水肿, 有明显占位效应;增强病灶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有壁结节。四、游走脾并脾扭转 CT 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 1、病史临床: 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肠型、蠕动波; 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WBC 21.6 × 10^12 /L。2、 CT 表现: 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图1、 2). 约 15.0 cm ×7.5 cm ×7.0 cm 大小。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 2 cm 漩涡状结构影,内可见一管径较细的血管影(图3) ,至肿块上方约 4 cm 处中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 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图4)。 3、手术所见: 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内,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脾蒂顺时针旋转 720 。脾动脉无搏动,行脾切除术。镜下见脾窦高度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片状坏死。综合诊断:游走脾伴脾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