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体,在接近或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不断超越, 这正是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回归。(7) 对“数学生活化”理念得到进一步理解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生活化只是数学学习的手段,决不可喧宾夺主。不要强求生活化。因此我们教师要建设“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 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应用。我们也认识到了教师虽是落实“数学生活化”这一理念的能动主体,但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潜在的真正主体。教师“数学生活化”的主体作用往往以某些外显的教学行为呈现出来,而学生对“数学生活化”的主体作用则体现为更直接的内隐的结构同化。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生活化”的作用。五、课题研究的思考由于我们的研究志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和行为研究法, 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方面着手, 力求整体改革, 但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和时间所限, 仍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实验效果还要作长期跟踪。实验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改进。如: 1.如何将现有的一些成果进行推广,乃至深入,有待努力。 10 2.怎样把数学活动课的数学方法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 3.如何使教师的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小学数学评价探究》张红芳《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0 年第 20期 3. 《多元化教学评价初探》冯万行《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 年第 1期 4. 《用有效评价温暖课堂》金桂荣韩秀云《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年第 3期 5. 《有效:从课程目标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夏存芳《教育教学论坛》 2010 年第 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