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 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 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 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 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 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 能记住的微乎其微, 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 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 又提升自己”, 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 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 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在任何团队, 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 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 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 你会一事无成。因此, 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 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 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 就是摆脱“独学无友, 则孤陋寡闻”的局限。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 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 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 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 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 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 丧失自己的“命业”。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 “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 便可养成; 既是好习惯, 便当坚持。”《《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