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叠世为初始洋内弧发展期, 在马江断裂中有由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玄武岩及细碧岩组成的蛇绿岩带; 印支期为岛弧碰撞型岩浆带强烈活动时期, 从北西向南东, 在绿春等地有富钾铝过饱和系列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性二长花岗岩及浅色花岗岩分布, Rb — Sr 等时线年龄在 230 ~ 211Ma , 同碰撞期尚有流纹岩、英安岩及基性熔岩( 马江) 等火山岩与花岗岩共生; 燕山期有滞后型陆相酸性火山岩喷出及小型酸性岩墙呈线状展布; 喜山期有板内张裂期石英正长岩、霓辉( 辉石) 正长岩等碱性班岩杂岩体分布, Rb — Sr 等时线年龄为 37-21Ma 。在地球演化历史中, 特提斯海洋曾经历过不同的打开与闭合过程, 控制了该区域古生代以来的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特提期海洋打开时, 促使洋壳两侧的陆地分离, 区内出露的晚古生代(距今4 亿年前)以来比较完整的古生物地层记录,反映了这里曾经是广阔的特提斯古海洋的组成部分;由超基性岩(如蛇绿岩、橄榄岩) 、基性岩(如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细碧岩等)与深海相沉积(如放射性硅质岩) 组成的蛇绿岩, 反映出这里曾经是类似于现今大洋中脊附近洋壳的环境; 特提斯海洋的闭合,最终驱动着印度板块冲向欧亚板块,区域从大洋深海环境演变成大洋岛弧、多岛洋盆环境, 再演变成大陆环境、高原环境; 持续的碰撞活动,使这一地区大规模地抬升并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类型多样、成分复杂的岩浆类岩石( 包括火山岩类、浅成岩类、深成岩类) 记录了这里各时期岩浆活动的规模和特点,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演化模式;区内的变质岩、混杂岩、构造岩与地层、岩石中的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构造变形及不同地块间的深大断裂系统, 反映出这里曾遭受洋壳的消亡、地层的压缩、地块的拼合、地壳的降升等地质历史过程,两个大陆的强烈挤压,将这里的岩石挤碎、揉皱、变质,并引发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