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与国外具有比较优势的同行企业竞争,亏损就在所难免。既然必然要亏损,若没有政府的保护补贴,就难以吸收到必要的投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没有国家的干预之前,这些竞争体系没有出现的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而当时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是由于选择和实行这一战略要求而内生地决定的。中国已经进行和将要继续深化进行的改革也紧紧围绕着发展战略的转变而展开,作为外生变量的“赶超战略”是由政府主动选择的,作为内生变量的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是适应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而逐渐形成的。在中国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中,作为“赶超战略”参照系的比较优势战略,却是实行战略转型的方向和体制转轨的目标。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不同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渐进双轨制改革方式。首先是放权让利,让农民工人有一部分的自主权,然后变成部分的剩余所有者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双轨的渐进改革方式允许在计划经济时代和赶超时代受到抑制的轻工业部门,允许农民、私营企业家、外资企业进入,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中国经济由于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经济高速发展对于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企业没有自身能力的那部分,政府继续给以必要的补贴和干预,避免了它的破产。通过双轨的方式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双重目标。六、对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比较分析的总结选择何种经济体制转软方式, 如同选择何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一样, 从根本上来说取决千各国的国情,取决于转轨成本与转轨效益的比较,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因为不同国家推行改革时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改革方式的选择就可能不同。而同一国家推行改革的期间,它的国情和条件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使用不同的改革方式。一句话,到底适用何种改革方式,一切都应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