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的差异、联系及转化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8KB

文档介绍
度。这也是在文学解读转化之时必须要考虑的学情问题,转化必须以学生实际为边界。Р        孙绍振老师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的解读》中,提出“超出平常的自己”和“追求伦理的自由”是解读的两个要点。围绕这两点,他抓住了文中数处关键词句加以分析,从而从学理、学术的高度来分析朱自清的心境。我们这里要注意到《荷塘月色》一文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即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伦理与自由的概念、“超出平常”的理解,不会有太高领悟。孙老师的解读,更多地是给教师提供一种解读的思路,如果把这个解读点作为教学核心,这堂课的核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学情的问题,文学解读毕竟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在解读中如果不加选择地采用,学生难以企及,解读效果也不会太好。孙先生也提到: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任务,就是重新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己,让自己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本钱。他从事解读的本意是让教师对于以往解读的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多加思考,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看法,提出新的教学创新点、教学思路和设计。Р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解读的特殊性。而囿于教学解读又会丧失文学解读的本真意义——美的追求、生命的感悟、灵魂的升华。语文教师必须明确二者关系,同时把握转化尺度,才能把教学解读这件事做好。Р        参考文献Р        [1]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 教育科学研究,2007,03:60.Р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03:27-29.Р        [3]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J].名作欣赏,2003,08:18-23.Р        (作者介绍:樊迪,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