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101KB

文档介绍
惟妙惟肖,读者在含笑阅读时又不免生出对人物的悲凉之 情。赵树理将自己的民间情怀和对民间社会精神世界的关注表达得彻底而又贴切,从而 表现出赵树理深入到民间,察民情、晓民意、识民心的创作宗旨。农民的心理意识、生 活状态、命运的变迁都是赵树理心头始终关注的焦点,他的作品不仅是他创作的结晶, 是他代表农民发声的利器,更是对农民的一片赤子之心。赵树理对这些艺术都有自己的 理解,准确地把握,在小说中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⑸在小说创作中,他毫不避讳地使 用贴近农民生活的民间艺术,使得在话语风格和叙述方式上符合农民的阅读习惯,更追 随了农民的情感所向,从而他的作品透出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Р2.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Р3赵树理小说语言艺术在文学史上的影响Р3.1 口语化的创作风格Р赵树理解决了长期以来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 长期争论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经过创作实践,赵树理首先实践了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 方向。他说:“我们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这可以说是他解决语言问题的出发 点。他又说:“我在写一个作品之前,总要注意到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讲 的读者对象问题,问一问这东西写给谁读,如何能使读者更多。”因此,写给农村干部 的作品就用农村干部能理解的语言,写给农民群众的作品就用农民能理解接受的语言。Р为了方便普通读者阅读,赵树理同志认为作品中的语言应该与口头语言保持一致, 将农民群众每天都说的口头语写成文字,让淳朴憨厚的农民群众能够理解。赵树理遵循 写作与说话相一致的原则,词语选择、句子结构,在群众理解听惯的前提下,既不用复 杂的结构修改太多的长句子,更不追求“古”、“洋”、“奇怪”的所谓“雅”。提倡词语要恰 当,句子要简洁,使语言呈现出朴素、活泼的口语化特点。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