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张迁碑》的艺术特征探析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得天真自然,才算上品。而在《张迁碑》中多数字的笔画、部首相互穿插形成非常和谐的关系,笔画之间的错综揖让,相互依存,收放关系处理得独具匠心。如焕字(图二),奂部的横画,特别加长,并且伸到火部的下方。奂的撇画作掠笔处理,并延伸到火部右边两点之上,正好与下方的横相配合,将火部右边两点加入其中,火与奂部的上半部分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焕字看上去有点不像是左右结构了,除焕字之外,表披等字也是这一结构特点的典型代表。Р 字形上大下小也是张迁碑的结构特色,如定册帷幕之幕(图四),高帝隆兴之帝字(图四),蔽沛棠树之沛字等下部偏小,结构失衡,其字形扁平,重心降低。除此之外,素、宿、棠、典、其、负、摸、贡、琪、践、奚、斯、清、颂、倩、烦、贺、君、属、月、蔽、吏、怨、夷、孝等字均上部严密,下方灵活。《张迁碑》中错综揖让的匠心处理十分普遍,这些揖让的结构处理使得《张迁碑》字法之奇这一特征更加凸显,真正做到了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生,疏密、揖让之间成就了《张迁碑》奇趣乃生的艺术风格。Р 行距清晰、字距错落。总览全碑,纵向行距大体相等,横向看字与字之间颇有参差错落,一纵行之内字之间距并不均匀(图五),这与碑额有同样的处理手法,重视纵向排列,从中可以看到简牍对张迁碑章法的影响。Р 所以在取法时要多注意纵向的字距,这样可使章法错落有致。傅山曾写过一段讨论汉隶的文字:汉隶之妙,拙朴精神如见一丑人,初见时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似更妩媚这段话来形容《张迁碑》再合适不过了。Р 《张迁碑》在明代出土,但是其书法艺术直到清代碑学兴起以后才被重新发现,并逐渐成为书家们取法汉碑不可或缺的一环,阮元、陈鸿寿、吴让之、伊秉绶、何绍基、沈增植、梁启超、郑孝胥、翁同龢、李文田、胡小石、吴昌硕等都有《张迁碑》的临摹作品传世,难怪清人郭沿先称此碑是碑为冠,在碑学背景下确不为过。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