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任士英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txt  |  页数:9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还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他曾说过,自己自幼精于弓矢,自以为尽得其妙,后来得到十几张良弓给专业工匠验看,结果被告知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皆邪,并不是真正的良弓。他由此悟出,对自己最拿手《资治通鉴》中有关唐朝攻灭突厥的记载的事还有失误,更何况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只凭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因此,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十七年正月,64岁的魏徵病死,太宗认为自己痛失一镜。Р 天可汗太宗君临天下,威服四海,他借东突厥因内乱势力削弱之际,于贞观四年(630)派李靖、李世勣率大军深入大漠,一举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贞观九年,任命李靖、侯君集率军平定位于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十三年,又派侯君集出兵攻打交河(今新疆吐鲁番),于次年收服高昌,之后又擒获龟兹王,安西都护府地方官印Р 平定西域大部地区,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重新打通了沟通中西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唐朝在东到大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的广袤疆域内设立州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Р 由于太宗相信“中国既安,四夷皆服”,所以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自东突厥灭亡以后,西北各部首领都来长安朝见,尊称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君主的称呼,称“天可汗”就是拥戴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唐朝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层首领担任地方长官,不改变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他们职务世袭,代表中央政府对当地进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区各部又相继归附。为了方便来长安朝拜唐朝皇帝,他们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驿站68处,备有马匹与食物供应往来使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