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自闭症干预方法之正向行为支持_幻灯片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pptx  |  页数:24 |  大小:613KB

文档介绍
强调用嫌恶治疗法(如电击、隔离等)消除行为问题。?采用 ABA 来干预行为。干预行为之前,不经过评估, 用同一种方法处理所有儿童的同一种行为问题,较为被动,行为改变后果持续时间较短,均是在行为问题发生之后采取干预措施。 20世纪 60年代之前 20世纪 70年代?采用正向行为支持,强调干预行为问题之前,要对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 ?该模式强调对环境的调整和预防,体现一种较为主动和人性化的干预特点; ?在干预效果上,不仅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而且也增强适当行为,并使这种改变长期持续。 20世纪 80年代之后?功能性行为评估: 对问题行为的看法?一个行为持续的出现是由于该行为获得强化?利用功能评估,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正向行为支持?被证实是处理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主动积极*根据功能行为评估*目标:增加良好行为?正向行为支持法最基本的主张,就是任何行为,包括问题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旨在实现某种功能。?从行为问题处理的历史发展来看,行为处理策略已从消除型演变为教育型,从行为改变到正向行为支持。?正向行为支持对问题行为的焦点集中在有问题的环境而不是问题行为本身。? PBS 程序强调制定干预策略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评估( FBA ),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改变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排除产生问题行为的诱因,学习新的社会交往技能,鼓励更多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的出现。? PBS 依靠教学来改变问题行为,强调对环境的重新设计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持久的有意义的变化。传统做法与 PBS 的比较传统做法 PBS 目标在消除问题行为(多用强化、惩罚) 目标在建立正向行为(针对功能建立替代、被接受的行为) 介入多在行为发生之后(被动,无法预防) 介入多在行为发生之前(主动,积极预防) 矫治的焦点多放在学生从环境调整起,目标不限于行为者本人介入没有评估,未能个别化(每个学生问题行为都采用同样的方法) 行为介入必须依据功能评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