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古代科举制度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pt  |  页数:20 |  大小:1229KB

文档介绍
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2)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1、背景隋朝文官俑607年丁卯,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沈起伟《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杨纂……大业中进士举。——《旧唐·杨纂传》zuǎn科举制正式创立标志隋炀帝开设进士科2、创立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被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二、发展唐朝科举制度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分类常科制举进士科明经科“非常之人”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皇帝特诏举行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唐太宗: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完善科举制的皇帝们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科举制度在宋代发展: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