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享受的待遇——给钱,给食科举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没有选中的人要到边疆做节度使的幕僚,以期有机会来到京城。所以其实范进中举离当官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翰林院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翰林即文翰之林,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张九龄,宋朝的苏轼、王安石、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 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录书,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充经筵日讲,考选、教习庶吉士,稽查官学功课等职责,翰林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但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