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古代科举发展讨论.doc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 不能认为中状元都是碰上了好运, 而应该承认, 状元大都还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 不能说他们是平庸之辈。其实, 科举中最大的不公正是对生员的出身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上辈或本人要过饭, 可以参加科举并中状元, 如宋朝的吕蒙正和明朝的范际昌; 可是有的职业却被视为“贱业”, 如剃头的和唱戏的, 子孙不能参加科考, 这是毫无道理的规定,是科举制度中严重的不公正。四、科举废除顺理成章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唐宋时代, 限制还没有那么多。明清以后,解释儒家经典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越雷池一步, 这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两朝还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为八股文,这种死板僵化的文体, 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更为严重, 这两项颇为世人所诟病。科举制度最致命的弱点, 是清朝中后期它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清朝同治、光绪年间, 一部分官僚推行洋务运动, 创办了一些新式企业, 如招商局、电报局等。这些企业是要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的,出身于科举的举人秀才对这些东西十分陌生,无法胜任工作。西方的学校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它们有小学、中学、大学, 各种专门学科齐全, 这显然比我们的科举制度优越。如果我们还是八股取士、策论取士, 新的人才从何而来?再说, 西学东渐之后, 各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向全世界传播, 我们的知识分子茫然无知, 还在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的有识之士抨击科举, 提出“废科举,兴学堂”,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不仅是一种主张,而且已付诸实践。 1895 年, 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 北洋大学前身), 1897 年,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前身), 后来各省也陆续创办了新式学堂。在这种情况下, 19 正式废止科举, 由学校取而代之, 就是顺理成章、势所必然的了。至此,科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