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专题七 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ppt  |  页数:57 |  大小:14799KB

文档介绍
4年,正式公布了“道奇-罗米格抽样方案”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定的战时控制质量标准:AWSZ1.1-1941质量控制指南;AWSZ1.2-1941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AWSZ1.3-1942工序控制图法。这些标准的提出和应用,标志着质量管理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战后,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开始得到推广,为企业带来了极好的利润。20世纪40年代起,W.E.Deming博士把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传播给了日本企业,对日本的质量管理作出巨大贡献*促成全面质量管理产生的社会因素:(1)高、精、尖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2)社会进步引发的观念变革——“质量责任”(3)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4)市场竞争加剧:交货期和价格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质量总经理A.V.Feigenbaum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J.M.Juran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创了质量管理的一个新的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A.V.Feigenbaum:“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TotalQualityControl,1961)。TQC强调了:①质量管理仅靠检验和统计控制方法是不够的,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必须有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②质量职能是企业全体人员的责任,企业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③质量问题不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解决质量问题也是如此,应该在整个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全过程中都实施质量管理;④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功能质量、价格(经济性)、交货期和服务,而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