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新课程通识培训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pt  |  页数:33 |  大小:151KB

文档介绍
、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要求课程体系包括各种类型的课程和与现实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3、选择性原则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与实施,使学校课程从划一化走向弹性化。二、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一)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1、课程综合的程度:交叉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课程2、课程的组织方式:学习领域、综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二)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1、具有变通性2、体现选择性3、完善选修制(三)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2、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3、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如下缺陷:一、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三、它过于倚重了接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四、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国定、校行、人本的课程)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