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及进展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ppt  |  页数:6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同探讨。一、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命名:从发现NTM以来,命名繁杂,在不同年代曾使用过不同名称,直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命名比较趋向一致,普遍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其实非典型分枝杆菌的命名是不合理的,因为每一种分枝杆菌都有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多称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我国是在1993年黄山会议上正式命名为非结核分枝杆菌。二、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认识过程:人们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和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深入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以前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只有散在的病例报告;1950~1970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研究了组织学与诊断标准,特别是在1954年Timple和Runyon(鲁尼恩)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分枝杆菌的分类,开创NTM研究的起点;1970年以后为第三阶段,此阶段深入研究了细菌学及鉴定方法。1979年在美国丹佛国际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了NT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分类学、分子遗传学,使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更加深入。另外,由于国际上AIDS的流行使NTM的发病率迅速增高,也进一步促进对NTM的研究。三、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目前对NTM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兹将常用的和最新的几种作一介绍:1、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分类法(1986年,第八版):(1)、快生长型:7天内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菌落。(见表2)(2)、慢生长型:7天以上在固体培养基上方见菌落。(见表3)Runyon(鲁尼恩)分类法:在1959~1965年间,Runyon收集了30多个国家的400多种进行研究,根据分枝杆菌的形态学,培养,暴光后产色性,生长快、慢的特征,将NTM分为四群:Ⅰ群光产色菌(Photchromogens)、Ⅱ群暗产色菌(Scotochromogens)、Ⅲ群不产色菌(Nonphotchromogens)均为慢生长菌;Ⅳ群为快生长菌(Rapidgrowers)。(见表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