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庸·博学》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ppt  |  页数:26 |  大小:427KB

文档介绍
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Р①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②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  ③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  ④明辨:明确的分辨。之:指辨的对象。  ⑤笃行:踏踏实实的实行。之:指行的对象。⑥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能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措,放下。以下四句仿效此句。  ⑦知:懂。⑧弗得:指不得结果。  ⑨别人学它一次就会,我却要学它一百次(多下功夫,精益求精)。下句仿此句。  ⑩果真能实行这个方法。道:方法。  ⑾愚:糊涂。  ⑿柔:脆弱,这里指意志脆弱。强:坚强,这里指意志坚强。Р重点字词释义:Р古代的解释Р《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也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