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Р三、病理生理Р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它们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ACS)、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无脉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Р四、临床表现和诊断Р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Р临床表现和诊断Р前驱期: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多数患者无前驱表现,为突发性心脏骤停。?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Р临床表现和诊断Р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二便失禁。?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