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上传者:upcfxx |  格式:ppt  |  页数:88 |  大小:11558KB

文档介绍
维方式Р•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内涵)具备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学生能够自觉探究地理问题,选择、使用工具,收集信息,设计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实验等行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一种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Р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与培养Р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日常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能解决问题的地理核心知识,学会应对高考或学业考试,而且要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终身发展。这应该是地理核心素养提出的目的。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从以下途径入手Р一是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一方面要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百度定义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的,或者说,它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必修2》阐释人地关系的演变与如何实现人地协调。知道人地关系的现状,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等出现空前的紧张。Р二是挖掘教材人地协调素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地地的协调,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高一阶段教师着重引领学生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Р高二阶段,在高一认识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信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如必修二的人口和城市中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标准可通过活动来实施,比如让学生调查新沂市的变化,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渗透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