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上传者:蓝天 |  格式:ppt  |  页数:116 |  大小:5073KB

文档介绍
重、沟通、体验、反思、纠正、引导、反复训练Р青春期?(初高中13-16、17岁,边缘人)Р生理成熟心理不成熟,萌发性需要与独立的需要。心理得不到平衡而十分脆弱。Р学习方法、?知识运用Р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向理性思维过渡Р矛盾突显、动荡不安。自尊心极强、独立意识极强、冲动、偏激反叛、敏感、Р充分了解民主尊重、亲自沟通巧妙引导Р3—6岁的童年期Р特点一:游戏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 游戏的意义:?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Р特点二: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发展。? 童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从简单、笼统地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Р特点三: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活动的4种类型:?运动抑制: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Р特点四:同伴关系有所发展。?同伴关系——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幼儿的友谊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儿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成人世界和同伴世界。?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Р特点五:第一反抗期的出现。?自立欲求与反抗——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我自己做”?“对父母说—不—来反抗”?第一反抗期:幼儿3-4岁时出现?自我发展的正常现象。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