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④肿瘤多为不均质强化,其强化幅度约20~40HU;⑤较少病灶内可见砂粒样钙化,钙化灶CT值可达105~157HU。??2)瘤肺界面:大多数病例肿块与肺组织界面非常毛糙,局部肺纹理可伸入肿块;约四分之一病例在肺窗上肿块边缘可见毛刺或棘状突起。这是因为肿瘤起源于肺组织,在瘤肺界面仍有周围型肺癌的特点,如毛刺、棘突影以及一些增粗肺纹理影。这是纵隔型周围型肺癌重要CT征象。有文献报道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肿块边缘与纵隔胸膜呈锐角相交,但是肿块与纵隔胸膜呈钝角者更为常见,主要因为肿瘤体积较大,瘤体与胸膜接触面较大,因此该征象对诊断直径>3cm的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价值不大;而瘤体<3cm的肺癌还是有一定的鉴别价值。??3)病灶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纵隔血管表现为受压移位,以上腔静脉受压最为常见,上腔静脉变扁或消失不显影,临床上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⑷远处转移:纵隔型周围型肺癌病情多已是晚期,因此常见远处转移,其中以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其次为胸膜转移。Р纵隔型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1)恶性胸腺瘤:一般多见于青少年;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但与肺组织交界面仍较清晰,肿块边缘无明显毛刺影,侵袭性胸腺瘤容易出现囊变和钙化,其瘤体内囊变影与纵隔型肺癌内坏死有所不同,前者可见囊壁影比较均匀,而后者是以中心性坏死为主,周围实质性成分较多,且厚薄不均;侵袭性胸腺瘤引起胸水和心包积液较纵隔型肺癌多见;纵隔大血管以受压后移为主。??2)恶性淋巴瘤:以青少年多见,临床无明显咳嗽、咳血,与肺组织分界光整,肿瘤呈多发结节或融合肿块样,前者不易与纵隔型周围型肺癌混淆,后者有时呈单一肿块与纵隔型周围型肺癌非常相似,但恶性淋巴瘤以包埋纵隔血管浸润性生长为主,血管受压移位变形改变(尤以上腔静脉)不及纵隔型周围型肺癌明显。从病变部位看,恶性淋巴瘤常累及气管旁、主肺动脉窗、隆突下及右肺门淋巴结,而纵隔型肺癌以侵犯前、后纵隔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