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对肛肠疾病有所认识。数千年来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治疗经验,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的专门学科。中国痔瘘学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以下时期:Р一、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 221年)时期Р 我国最早提出了“痔”、“瘘”等肛肠病名,后为世界医学家所采用,并沿用至今。Р如:《庄子·列御寇》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五乘。”?《尸子卷下》中说:“医竘者,秦之良医也,为宣王割痤,为惠王治痔,皆愈。”Р从以上记载来看,当时已有专门治痔的医生和方剂,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对这些常见肛门直肠疾病已有相当的认识。Р更为可贵的是《黄帝内经》的问世,对肛肠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对肛肠解剖、生理、病理等有所论述,而且还阐述了痔的病因、病理和主要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首先提出了痔是由于血管弛缓,血液淤滞澼积的见解。Р黄帝内经Р《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Р 《素问·五脏别论篇》又说:“魄门(肛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形象地说明了大肠肛门的主要生理功能。Р医书经典Р如治痔瘘“巢塞中,杀狗,取其脬,以穿籥,入,炊之,引出,徐以刀去其巢”的牵引切除法。? 又如治“牡痔之有数窍,蛲白徙道出者方:先道(导)以滑夏铤(探针)令血出……坐以熏下窍”的肛门探查术及熏洗法。Р《灵枢》最早提出了息肉的病名,最早描述了肠道肿瘤,如《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脉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困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Р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估计抄成不晚于秦汉)又记载了“牝痔”、“脉痔”、“血痔”、“朐痒”(肛门痒)、“巢者”(肛门瘘管)、“人州出”(脱肛)等多种肛肠疾病及治疗方法,如治“牡痔……繫以小绳,剖以刀。”的结扎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