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ppt  |  页数:55 |  大小:1042KB

文档介绍
直对粮食购销政策控制较严,粮食生产缺乏实行产业化的客观基础和政策环境。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粮食数量已经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短缺,粮食市场已经向买方市场转变,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主产区的粮食商品率、粮油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客观运行基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政策环境。因此,粮食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只有粮食实现了产业化经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市场化的发展趋势。Р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要实现完全自给是有一定难度的。人口的增加和因工业化、城市化造成的耕地的减少使粮食供求之间的缺口必然拉大。因此粮食供求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增长是制约粮食需求量的首要因素?城市化也是影响粮食需求变动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长对粮食需求变动也有重大影响Р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是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粮食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Р人口增长是制约粮食需求量的首要因素?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当时中国总人口为11.3亿人,自然增长1.47%。综合有关部门研究认为:如果计划生育抓得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预期到2010年达到14亿(13.94亿—14.3亿),2020年达到15亿(14.7亿—15.4亿),2030年达到16亿(15.3亿—16.3亿)。按照每增加1亿人口增加口粮消费量1300万吨计算,则全社会口粮直接消费量至2010年为28581万吨,2030年为31181万吨。或者说,未来的人口增长会使粮食的直接消费量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会很快,很可能低于改革以来的水平。尽管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渐趋稳定,但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粮食消费的增长速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