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目前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主要是使用白细胞滤器。? 实验证明,过滤不影响血小板功能。同时过滤后的血液制品还可减少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及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型的感染,根据WHO血液安全部门编写的教材,如果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少于1×106,将没有传播巨细胞病毒的危险。Р一、全血输注Р(一)血液贮存对血液成份的影响? 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血液中的一些有效成份(2,3-DPG、ATP、白细胞、血小板等)含量减少,功能逐渐丧失,而一些有害成份(细胞因子、血氨、游离血红蛋白、血钾等)将逐渐增加。在4℃的条件下,ACD保存的血液,保存期最长为21天。就红细胞的功能来讲,CPD保存1周的血液相当于ACD保存1~2天的血液, ACD-A或CPD-A保存血液使红细胞活力显著地延长,其保存期可延长到35天。红细胞2,3-DPG的含量与红细胞释放O2的能力有关。Р在4℃保存1天后,粒细胞功能丧失,在4℃保存12小时后,血小板即丧失大部分活性,4℃保存1天后血小板即丧失全部活性。第Ⅷ因子在全血内保存24小时后, 活性下降50%; 第Ⅴ因子在全血内保存 3~5 天后也损失50%。比较稳定的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所以经保存的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其次是白蛋白和球蛋白,后者含量也不多。Р(二)全血输注的适应症? ①大出血:用于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70g/L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应考虑输注全血,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方案。? ②体外循环:体外机容量大。? ③换血:新生儿溶血病需去除胆红质。Р(三)全血输注的缺点? ①易发生同种免疫,产生白细胞、血小板抗体。? 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少。? ③增加血容量,可导致循环超负荷,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因而,近年来已很少输用全血,而代之以成份输血。